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人物之十六——王秀珍
来源:         时间:2019/03/15

1.png

1942年,驻陕办事处电台台长刘泮林和妻子王秀珍(后改名陈影)在七贤庄


 2.png

陈影及孩子在七贤庄门前的菜地旁


      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里有两幅珍贵的历史照片。照片分别是一家三口的合影及母亲与儿子的合影。照片中母亲站在丈夫的背后,看着丈夫高高举起孩子,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。另一张照片中,母亲半蹲着,用手揽着刚刚会站的孩子,两人笑盈盈地在菜地旁合影。两幅照片里,扑面而来的是母亲对孩子满满的爱意,是眼角眉梢的疼惜,是渴盼孩子健康长大的希冀。照片中的孩子出生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,他的母亲就是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报务员王秀珍,父亲是驻陕办事处电台台长刘泮林。
       1941年,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浪潮,八路军驻陕办事处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斗争形势。1月13日,中共中央以朱德、彭德怀、叶挺、项英名义发出抗议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通电。同时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正准备进行大规模逮捕,袭击八路军办事处,在西北加强对陕甘宁边区封锁的阴谋。毛泽东、朱德、王稼祥电示驻陕办事处,提高警惧,准备应付突然袭击的措施。正是在这种环境下,王秀珍与刘泮林赴驻陕办事处。王秀珍担任报务员,刘泮林先后担任报务员和电台台长。
        当时驻陕办事处使用两部电台,一部是国民政府军政部批准使用的公开电台,主要用于沟通国共两党的军事联络。在抗战爆发的最初三年,国共关系比较正常,驻陕办事处与国民党友军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,经常互通战报。除此之外,这部电台与延安党中央、云阳前敌总指挥部、山西八路军总部、各抗日敌后根据地等都有联系。1939年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,对办事处电台的使用加强了限制,要求对报务员及译电员和电台的波长、呼号、联络对象等进行登记,并以检查的名义频繁骚扰电台工作。为了保障与中共中央和各地的联络,驻陕办事处启用另一部秘密电台。秘密电台需要使用手摇马达发电报,马达就安放在七贤庄一号院院前院地下室的地洞中。
       王秀珍和刘泮林使用这部秘密电台,刘泮林晚上工作,王秀珍白天工作。两人恪守办事处身为电台人员不能外出的纪律,除了工作就是学习。在白色恐怖笼罩,环境极为艰苦的情况下,他们有了爱的结晶,一个小生命的到来给这对年轻夫妇带来了不尽的快乐。
        然而,王秀珍的内心是充满歉意的。孩子从小就在电台旁长大。为了工作,当母亲的甚至有时一边抱着他,一边发报。电台的声音成了孩子梦乡中特有的旋律。由于工作繁忙,王秀珍常常没有时间喂孩子,只能让勤务员喂土豆。孩子因为营养不够而显得瘦弱。渐渐地,孩子长大了,可是小小院落是他固定的活动场所,门前的菜地成了出门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。所以疼惜他的妈妈会带着他进行一次“远足”,在门前的菜地里留下宝贝最美的笑容。然而,妈妈的宝贝,照片中的小家伙,他的生命之歌却在一岁多戛然而止。
       1943年,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,驻陕办事处的工作环境日益艰苦,斗争日益尖锐。早在1942年7月,西安当局就曾以借办理电台使用登记手续为由,派军统特务先后3次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检查,要办事处去登记,并扬言没有军政部的许可证即取消办事处电台。1943年6月,西安警备司令部以突然袭击的办法,派100多名军警包围驻陕办事处,进行搜查,并要强行没收电台。形势严峻,电台工作更为艰辛,可就在这时身体原本就弱的孩子生病了,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,当他跟随母亲回到延安后不久,便永远离开了。那两张小小的照片就成了母亲寄托无尽怀念的珍藏。
        1962年,刘泮林将照片捐赠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。

附刘泮林简介: 1918年生,江西寻乌县留车镇人。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曾任县儿童局书记,电台报务员,中央军委第3局直属电台分队8分队队长,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信科副科长、科长,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,第四野战军13兵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。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副主任、主任。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,荣获三级八一勋章,三级独立自由勋章,二级解放勋章。后晋升大校军衔。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
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流量统计: 1308932

版权所有:中共西安市新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西安市新城区监察委员会

陕ICP备号130100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