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家训中的美德说起
来源:         时间:2021/03/26

常言道:人必有家,家必有训。家训作为一个家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其中蕴含了太多传统美德,对个人、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从家训中看勤俭。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: “家勤则兴,人勤则健,能勤能俭,永不贫贱。”大意是说一个家庭如果勤劳就能兴旺,一个人如果勤劳就能保持身体健康,既勤劳又节俭,就能“永不贫贱”。当时曾国藩身居高位,显赫一时,但仍躬身垂范,以身作则,力行勤俭。他多次苦口婆心地教导子女:“天下官宦之家,多只一代享用便尽,其子孙始而骄佚,继而流荡,终而沟壑,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。”同时,他叮嘱子女不要贪图锦衣玉食,而要坚持每日早起,修文习书,做力所能及的事,不得沾染官宦子弟纨绔之习气。正是因为一生克勤克俭,对子女言传身教,曾国藩被誉为“千古第一完人”,曾氏家族也正因为传承了他创立的优良家风,后世子孙才能人才辈出。

从家训中看清廉。包孝肃公家训有云: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包孝肃公就是素有“包青天”之名的包拯,他在家训中告诫后代子孙:凡是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,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被撤职的人,不允许再踏入包家之门;死了以后,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。不顺从我的志愿的,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。包拯为其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,至今仍被包氏子孙视为铁律并严格遵守。与其他许多洋洋洒洒的家训家规不同的是,包拯的家训简洁得只有37个字,却是掷地有声,振聋发聩,凝聚着包拯的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,千载之后,仍为美谈。

清初教育家朱伯庐所著《朱子家训》,以家庭道德为启蒙,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。(韩城市博物馆供图)

从家训中看忠孝。 “且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,此孝之大者”,出自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《命子迁》一文。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,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,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,并认为这是“大孝”。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400多年间,诸侯兼并,史记断绝,当今海内一统,明主贤君、忠臣义士等的事迹,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,内心十分惶惧不安。所以他热切希望儿子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。最终,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,写成了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,名垂青史。纵观古今,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生不息、历久弥新,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,是华夏子孙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,更应铭记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,融入每一个国人的血脉中。

流量统计: 1308932

版权所有:中共西安市新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西安市新城区监察委员会

陕ICP备号130100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