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的四种孤独
来源:河北日报         时间:2021/11/04

假期整理书橱,遇到几年前买了却没翻开的蒋勋《孤独六讲》,一口气读完。之前读过他关于中国美术史、西方美术史、魏晋风骨的书,虽然写得好,读得开心,但总觉得他太过柔软。直到后来花了几个月睡前时间听完蒋勋讲《红楼梦》,被他圈粉。所以读这本《孤独六讲》,就感觉横竖都是好,满篇都是人性的慈悲与体贴。

有时一个人坐在桌前,喝着无数泡后味道寡淡的茶汤,想起《孤独六讲》,想问问自己:你孤独吗?

不知道。但是很喜欢各种孤独的人和孤独的情绪。孤独不仅是蒋勋看来美学的最高境界,也许还是人生的底色。

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嫁给了另一个中学同学,大家都认为二人青梅竹马、门当户对。前几年女同学对我说:“我发现结婚之后,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却让我有一种巨大的孤独,你能理解吗?”我忘了当时怎么回答,但读完《孤独六讲》,似乎有了更深的体会。

我理解的孤独有四种。

第一种,浩渺宇宙的孤独。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“高台孤矗昂首望,穹凄尽兮宙宇敞。”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”人在大开大合又无人所扰的风景中,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感触。记得有一年在南非,看了荒芜的草原、雄浑的高山、咆哮的大洋,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忘了谁说的话,“观江山,览风雨,常觉江山风雨之外,别有动人心者”。当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动人心魄,现在明白了,是浩渺宇宙高山流水给人的这份美丽的孤独。

第二种,生离死别的孤独。我等凡夫俗子一生中最难承受的无非生离死别二事,冰心的诗集里有句话:“生离,是朦胧的月日;死别,是憔悴的落花。”那种痛彻心扉的苦楚,岂是两个美丽的比喻能道之一二的呢。

“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。”第一次读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这两句悼亡诗,出声轻读了几遍,眼泪就淌了出来。不忍想象最难割舍的人先我而去,在某个杏花微雨的日子,抱着白色的百合到山间的某处祭奠、怀念。亦如李清照:“今年瘦,非干病酒,不是悲秋。”死别撕心若此,生离也难担受。正如一位法国诗人所说,分离就是轻微的死亡。还是白居易:“相知岂在多,但问同不同。同心一人去,坐觉长安空。”那个人离开了,整个长安的繁华都与我无关了,“从此无心爱良夜,任他明月下西楼”。

第三种,熙攘人群中的孤独。“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。”年少时背了语文课本上那么多杜甫的诗,却鲜能真正喜欢。长大了才明白“沉郁顿挫”的背后是多么孤独苍凉的人生底色。好比我们参加了热热闹闹、觥筹交错的聚会,回到家打开灯,看到镜子里的自己,觉得陌生甚至丑陋,生怕哪天变成了王尔德小说中的道林·格雷。风风火火,凄凄惨惨。又如苏轼:“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”

第四种,迷失自己的孤独。从《琵琶行》说起,你知道琵琶女为什么“夜深忽梦少年事,梦啼妆泪红阑干”?我想,她不是因为想念重利轻离别的丈夫,而是想起轻歌快马的年少岁月,转身却发现自己在一叶孤舟中漂泊,那种痛楚,一定比思念更伤人。正如北岛的《波兰来客》:“那时我们有梦,关于文学,关于爱情,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。如今我们深夜饮酒,杯子碰到一起,都是梦破碎的声音。”

前几天朋友发来易中天的一篇文章《劝君莫谈陈寅恪》,读完深以为意。但此处做结,想不到比陈寅恪更恰当的一句诗:“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。”


流量统计: 1308932

版权所有:中共西安市新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西安市新城区监察委员会

陕ICP备号130100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