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吴起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纪检监察报         时间:2020/10/15

提到吴起,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兴奋的暖流。看到吴起,眼中总会放出一种热烈的光芒。

是啊,红色吴起这样告诉我,一步一段历史,一山一个传奇。只要你踏进吴起的大地,你就会明显地感到,这里到处都流淌着红色的血液,回荡着红色的召唤。你就在平淡中看出奇崛,在无声中找到力量。

我知道,地处毛乌素大沙漠南缘的吴起,曾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角逐争斗的军事重地。土地革命时期,这里又是刘志丹“闹红”的地方,是陕北苏区的北大门。19351019,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抵达吴起,在平台山(今胜利山)以一场漂亮的“切尾巴”战役,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在吴起,毛泽东总结了长征,中共中央分别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,作出了“向南发展,打破‘围剿’、扩大苏区”的决定。从此,吴起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而彪炳史册。

最让人引以自豪的是,吴起不仅是长征的落脚点,还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个出发点。延安时期,吴起成为陕甘宁根据地的生产中心和重要的大后方。中央红军的兵工厂、鞋袜厂、制药厂、医院、兵站都设在这里,在西北根据地内激起一阵“工业繁荣”的浪潮。曾在陕甘宁苏区采访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得加·斯诺先生对吴起很感兴趣,在他著名的《西行漫记》中称赞“吴起是西北苏区的工业中心”。据资料记载,大生产运动中,吴起人民共输送军()458万公斤,饲料25万公斤,做军鞋4万多双,给部队炒干粮、磨面粉9万余公斤,并组织担架救护员,关心和帮助部分军烈属排除困难。革命战争年代,先后有3000多名吴起儿女投身革命,其中2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
甜不甜,故乡水,亲不亲,故乡人……亲情、乡情都比不过另一种伟大的情——革命情。憨厚纯朴的吴起人最重这种情。在吴起的乡间走一遭,那穿着简朴头扎白羊肚毛巾的老头,说不定就是当年迎接中央红军的陕北老红军。那没牙的老婆婆,也许就是当年的支前模范。多少次偶然的邂逅,多少次村民的讲说,在我的心中激起一次又一次的波澜。为了支援中央红军,赤安游击队在队长张明科的带领下,在红军离开吴起后,顺着红军的来路,赴甘肃环县等地收容了一批伤员,仅铁边城、新寨乡群众自觉收容养护的伤员就有20多名,雷圪塔村村民雷梅英收留了3位红军伤员,敌人搜查到她家时,老雷冒着生命危险巧妙地支走了敌人,养护伤员七八个月后又成功送其光荣归队。王洼子乡狼儿沟村村民郭兴城遇到一名负重伤的小红军战士王小,把他带回家,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,端吃端喝无微不至,王小身体完全恢复后才送其归队……这就是吴起,这就是吴起人,一桩桩感人肺腑、催人泪下的故事在我心中矗立起座座丰碑,成为我不断前进的不竭源泉。

历史定格在吴起。中央红军排除万难、不断进取的长征精神深深播进了吴起的大地。70多年来,永不停步的吴起人学着当年的红军战士,又在进行改变贫穷面貌的新长征。

今日的吴起,用满园春色、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。去年暮秋的一天,天高云淡,我登上胜利山颠,站在了毛主席当年指挥“切尾巴”战斗的杜梨树下,举目远眺,山峦连绵层林尽染,高楼大桥不重样的现代建筑挤满了道,当时只有七户半人家的县城已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十里长街,富有吴起地方特色的窑洞被挤出城市流落在城郊的山坡上。胜利山上,大小不同、品种各异的树木密密匝匝地长满了山峁沟壑,浓淡疏密的树叶把整座山装点得五彩斑斓。最惹眼的,要数当年“切尾巴”战役主战场山坡上的一洼杏树。红彤彤的杏叶在秋风的吹拂下,欢快地拍打着叶片,好像是在讴歌吴起的光辉历史,又好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。当地群众说,这些树是英雄树,那些树叶,是当年在“切尾巴”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用鲜血染红的。望着火红的树叶,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身影。

吴起的山变了、水变了,一场与贫困宣战的特殊战役,使这个昔日“下一场大雨掉一层皮,发一回山水满沟泥”的地方,成为“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”。吴起的城靓了,民富了。吴起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她变得让来到吴起的游客不敢相信这就是吴起,变得让离开吴起的本地人回来认不出吴起。看城里:高楼拔地起,店铺人拥挤,泉涌乐曲飞,繁华惹人醉;看农村:村村通公路,户户通上电,通讯不出门,村美民风淳;看山川:井架、采油机星罗棋布,沟壑林茂盛,田园草成茵;无处不美景……

英雄的吴起,光荣的胜利山啊,你永远高高耸立在人们的心中。

 

 

 

 

文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
流量统计: 1308932

版权所有:中共西安市新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西安市新城区监察委员会

陕ICP备号130100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