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述“全家福”故事(48) | 全家福见证父母恩手足情
来源: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        时间:2021/08/27

我的老家在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办高寨村,父亲是西安易俗社的一名工作人员,母亲在老家务农,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人。大哥跟我同父异母,他的亲生母亲——我的大妈因病去世后,我妈给大哥做了继母。

作者的母亲与二哥、三哥合影

但是,我们兄弟姐妹对于母亲的爱,是没有分别的,我妈把大哥当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疼爱,家庭成员相处和谐,所以,家在我们兄弟姐妹心里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牵念。

童年时,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特别想有一张全家福:家里孩子多,家庭气氛又很和谐,能在一起照张全家福该有多好啊!但是因为当时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很一般,加上父亲常年在外奔波,我们家便一直没有全家福。几十年后,我们各自成家立业,才在老家拍了一张全家福——以告慰已经去世的父亲、母亲和二哥。

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我和父母照过一张合影。我那时大概七八岁,和父母在西安易俗社西头北大街上的“星火照像馆”照相。父母坐在凳子上,我站在他们中间的一块厚木板上。在此之前,母亲与二哥、三哥也有一张合影照。那是一天晚上,易俗社演出结束后,母亲抱着三哥,叫醒已睡着的二哥,在舞台幕布前合影。后来,我看到这张照片时,以为母亲抱着的孩子是我,一问母亲才知道,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呢。

作者与父母合影

1975年,在那桃花盛开后、桃树枝丫上刚刚长出毛桃的时节,一天黎明之前,母亲唤我起床上学,我睁眼一瞧,看到母亲在炕下忙着摘麦秆(一种农活),便起床忙碌一番匆匆去上学了,没有想到,这竟是我见母亲的最后一面。那天上午,我在学校上课时被村里的秋玲姑唤回,回到家里,我家院子已经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很多人,地上还有正筛的麦粒。进屋一看,母亲躺在炕上,再也没有睁眼看我一眼,听人一说,我才哭了出来。原来,母亲就在我走后突然发病去世了。当时,我才10岁。从此之后,我的笑容再也没有从前那么灿烂了,因为我知道自己成了没娘的孩子。

高家四兄弟合影,右一为高俊峰

其他兄弟姐妹也都对母亲怀有深厚感情,特别是大哥。母亲是他的继母,他的生母在大哥出生时因大出血去世,大哥出生后多病,自小双目失明,是母亲给大哥万般疼爱与呵护,大哥对母亲的感情说起来令人感动:母亲去世四十六年后,大哥还对我说他经常梦到母亲,这时候大哥已经是七十九岁的老人了。

说起母亲,她是一位善良、勤快的女人,待人和气、自强能干。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,她不善言辞,但言传不如身教,母亲做人做事所表现出的品行深深影响了我们兄弟姐妹。

母亲去世后,父亲托人为大哥在位于西安市解放路附近的“东风综合厂”找到正式工作,还把他在易俗社住了几十年的房子,给大哥布置新房,为大哥举行了婚礼,父亲则搬到小院北邻的二层木板楼居住。1976年夏天,父亲也因病去世。父亲终年忙碌在外,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是艺术方面的,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,包括戏曲、绘画以及书法,虽说他也很普通,但骨子里有对真善美的推崇。

1980年,我从老家进城投奔也在西安易俗社工作的三哥,之后有幸随我的恩师陶隆、李绪成先生学画走上艺术道路。随后,考学深造、毕业分配、成家立业,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有了自己的事业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对母亲、对老家的怀念也越来越深。

作者画笔下的母亲

2017年5月13日,也是母亲节的前一日,我在大明宫畔的南窗书屋,为母亲创作了名为《摘麦秆》的国画,将脑海里母亲去世那天的情形用画作表现出来。

为了纪念父母、留住在长安老家的美好记忆,我们兄弟姐妹决定共同在老家重建祖居,以告慰父母。

三年后的2021年,新房落成。5月9日的母亲节,为了向去世四十六年的母亲献礼,我和妻子、儿子与哥哥姐姐在新居——清雅园合影留念。在这张全家福中,我们兄弟中独缺二哥高俊义,因为二哥于2008年6月因病早逝。

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,我特邀几位老同学:百年三意社演出总监、国家一级演员、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得主张涛,国家一级演员王战毅、王萍、安金香、李康定等秦腔表演艺术家来新居表演。

全家福,右二为高俊峰

当天还邀请父亲和三哥在易俗社的几位同事前来相聚,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演员刘慧等秦腔表演艺术家,我的大哥、大姐、二姐,还有众多亲友,也都前来欣赏表演。

精彩的演唱从清雅园的门窗传了出去,如激水扬波般响彻在高寨村,看到满堂喝彩以及众多亲朋好友的祝福,我感动不已,也让我再一次想到了父母,那种关于家的感觉像故乡的炊烟一样,萦绕在脑海,久久不能散去。

我们会铭记父母的言传身教:为人正直、做事勤奋、自强谦逊,并且将家的故事详细讲给我们的孩子听。

流量统计: 1308932

版权所有:中共西安市新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西安市新城区监察委员会

陕ICP备号13010065